NO.3恬淡虚无、精神内守养生法
我国古代养生家强调,要做到“恬淡虚无、精神内守”就是说,要保持心情的宁静、寡欲,精神内守。祖国医学认为,人的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惊、悲、恐七情使导致疾病的内因,因此,养生必须保持人的精神的宁静,《庄子·刻意》中说:“平易恬淡,则忧患不能入,邪气不能袭。”《管子·内业》中说“忧郁生病,疾困乃死。”《医钞类编》指出:“养心在凝神,凝神则气聚,气聚则形全。若日逐攘扰烦,神不守舍,则易于衰老。”因此,“恬淡虚无、精神内守”,是重要的长寿之法。
“恬淡虚无、精神内守”,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,精神凝注于内,清心寡欲,这样有助于保持人的心理平衡,以及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。研究表明,人的情绪变化与脑电波频率或波幅有相当密切关系,当人情绪激动或忧郁时,往往会出现低幅快波。当人的情绪平静时,常出现慢波,这种状态,对人的大脑、神经系统、血液循环系统有着调节的作用。这种养生法,能摆脱许多烦恼,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。
NO.4助人为乐养生法
古往今来,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,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生活。人与人中间是相互依赖的,由此产生了彼此互助的问题。人们养生,离不开健康的人际关系。一方有难,八方相助,把他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,予以热情真诚的帮助,乐在其中,这就是助人为乐。
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,科学发展观指引着社会成员,建立了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,人民有着共同的利益、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奋斗目标。这就要求我们大公无私,多做善事,不干坏事。另一方面,在人们尽到了自己职责之后,又会得到社会的尊敬和群众的爱戴,这种奉献,就能使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满足,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,乐在其中。这种愉快的心境对人的健康长寿极为有益。相反,一个人做坏事,不干好事,利欲熏心,他总是处在受社会谴责的境地,而自己内心处在内疚和忐忑不安中,这种精神状态能导致疾病,甚至量程严重顽疾。
(作者:北京大学 仓道来 《健身气功》杂志)